在外打拼挣了钱 回乡创业齐致富
妙算神机网
2025-04-05 15:18:35
该公司还指出,随着生产设备的改善与生产能力的提高,自2003年以来,该公司制造业的员工人数增加了两倍。
这种新技术能耗低且节约成本,将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普及速度。昨天,在本市召开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上,新的物理法制备太阳能电池级多晶硅技术,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专家的成果鉴定。
专家表示,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近年来逐年降低,从2007年的每度电约4元,降低到了2009年的1元多,使用了这种新技术后,有望在未来实现每度电约5角,与如今家庭用电费用基本持平。太阳能电池板的多晶硅制作工艺有了新突破。该技术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际上没有专门面向光伏产业的多晶硅工业技术的空白。与传统工艺相比,新工艺电耗只有三分之一,水耗只有十分之一,使制作多晶硅的成本降低了约六成,这直接降低了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成本虽低,但太阳能的转化效率却提高了
太阳能电池板的多晶硅制作工艺有了新突破。昨天,在本市召开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上,新的物理法制备太阳能电池级多晶硅技术,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专家的成果鉴定。几乎与此同时,全球电力设备巨头阿尔斯通宣布向Bright Source公司注资5500万美元,借此进军太阳能市场。
尽管都是巨头进场,对于现有的太阳能制造企业来说,电气类公司显然比电子类公司更受欢迎,能源本来就是前者的主业,因此他们会比消费电子类企业更加认真对待。阿尔斯通则直接为大规模太阳能电站项目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液晶面板生产线与薄膜太阳能制造具有相同原理,而三星、LG正是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制造商之一。其不同的优势资源所带来的不同进入路线,让本来清晰的产业格局变得复杂起来。
今年2月,台湾巨头台积电则斥资62亿新台币收购台湾最大太阳能电池制造商茂迪20%股份,成为最大股东。这种自信并非空穴来风。
与以往不同的是,传统行业巨头已不再是象征性进入,而是将其作为下一个利润增长点。中欧资本执行合伙人Andre Loesekrug-Pietri 在刚刚举行的中国清洁技术商业峰会上表示,会上与其观点类似的风险投资不在少数。阿尔斯通这些巨头的切入点更多往产业链下游延伸,着眼于太阳能电站的开发、建造、设备提供等中国企业弱势领域。上个月,韩国最大的综合型企业三星宣布,未来10年将投资210亿美元布局五大新兴产业,其中太阳能电池板业务位于其五大新引擎之首。
三星雄心勃勃的太阳能电池计划包括:2009年已完工一条30兆瓦生产线,2010年还计划耗资近4000亿韩元将整体产能扩张到至少300MW另一个可以侧面印证的事实是,与传统巨头纷纷进入的趋势相反,风险投资对太阳能领域的兴趣却在减淡,太阳能产业正在成熟,这里面的投资机会也在逐渐减少。阿特斯北京公司总经理施亮半开玩笑地告诉《环球企业家》,短期内巨头们难以对中国光伏企业构成威胁。一位台积电内部人士对此表示认同,他告诉本刊:在晶硅电池这块已经有尚德这样的企业,他们的制造优势明显,作为新进入者肯定要考虑这点。
和台积电一样对太阳能板块业务寄予厚望的企业还有很多,三星就在上个月宣布,希望五大新兴产业能在2020年实现约430亿美元的销售额。LG也计划将其太阳能电池的产能从2009年的120兆瓦扩展到2011年240兆瓦—但这与中国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宣布的产能扩张计划比起来,就显得过于微不足道了:尚德刚刚计划投资26.8亿元人民币在上海建设1GW生产基地,不仅如此,尚德、英利、天合光能等中国企业2010年的产能均已达到G瓦级别。
阿尔斯通则直接为大规模太阳能电站项目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尽管曹寅对未来颇为乐观,但他也指出,实际上现在进入已相对较晚了。
其不同的优势资源所带来的不同进入路线,让本来清晰的产业格局变得复杂起来。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此前对媒体表示。归根结底,三星、LG还是消费电子企业,对能源行业的理解远没有本来就从事电力行业的电气类公司深刻。在更具有普世价值的衡量体系上,由于中国太阳能企业在新技术的研发投入极其有限,技术背景雄厚的电子巨头的加入在促进整个行业取得技术突破上意义重大。但现在情况有所变化:最近一年,三星、LG、台积电、阿尔斯通、西屋电气等传统行业的大巨头陆续宣布了进军光伏行业的计划,而那些早在其中耕耘的公司也日渐壮大,这或许预示着这个新兴行业开始进入青年时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与薄膜太阳能制造具有相同原理,而三星、LG正是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制造商之一。
几乎与此同时,全球电力设备巨头阿尔斯通宣布向Bright Source公司注资5500万美元,借此进军太阳能市场。当然,深思熟虑的电子巨头并不会贸然行动。
一直以来,太阳能光伏业都是些敢于尝鲜的小玩家聚集地,它也一度充斥着激情四射的创新公司和打着新能源旗号四处行骗的骗子。阿尔斯通这些巨头的切入点更多往产业链下游延伸,着眼于太阳能电站的开发、建造、设备提供等中国企业弱势领域。
不仅如此,尽管中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在全球已取得了超过40%的市场份额,但拥有该领域专利技术最多的却并非中国企业,微电子行业技术咨询公司Semiconductor Insights调查,全球目前拥有最多太阳能专利的企业为佳能、台积电和三星电子,而这正是中国企业的短板(为了降低成本,绝大多数中国光伏企业更聚焦于改进工艺以降低成本)。那么,巨头之战时代的来临是否会改写现有的商业格局?集结号这些雄心勃勃的新加入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以三星、LG、台积电等公司为代表的传统电子类巨头,和以阿尔斯通、施耐德、西屋电气为代表的传统电气巨头。
这也意味着太阳能平价电力时代会更早来临。新业务将在2018年带来20亿美元的收入,为台积电带来1.5%的增长。上个月,韩国最大的综合型企业三星宣布,未来10年将投资210亿美元布局五大新兴产业,其中太阳能电池板业务位于其五大新引擎之首。施耐德、艾默生等电气巨头刚刚宣布获得了中国太阳能光伏电站的逆变器订单。
弘亚世代光伏业分析师盛雷告诉《环球企业家》,他并不看好巨头们的竞争。中欧资本执行合伙人Andre Loesekrug-Pietri 在刚刚举行的中国清洁技术商业峰会上表示,会上与其观点类似的风险投资不在少数。
半导体业所使用的电子级硅在工艺纯度上均大大超过太阳能级硅,而台积电正是全球半导体芯片代工领域的龙头厂商。与以往不同的是,传统行业巨头已不再是象征性进入,而是将其作为下一个利润增长点。
三星雄心勃勃的太阳能电池计划包括:2009年已完工一条30兆瓦生产线,2010年还计划耗资近4000亿韩元将整体产能扩张到至少300MW。这种自信并非空穴来风。
此前我们在电池组件的制造上花了太多精力来降低成本,却无力降低下游的系统集成环节的成本空间,现在这些电气巨头短时间内就能释放巨大能量。尽管都是巨头进场,对于现有的太阳能制造企业来说,电气类公司显然比电子类公司更受欢迎,能源本来就是前者的主业,因此他们会比消费电子类企业更加认真对待。美国核电设备巨头西屋电气则刚刚宣布以代工方式涉足太阳能发电。但在这些携巨资进入的巨头面前,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企业却似乎并不以为意,他们的计划并非一夜之间就能转变成现实产能,相对于他们的种种宣示,我们可能对尚德的产能扩张计划更加敏感。
电气类巨头带来的变化则更为直接。光伏行业的利润率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传统行业巨头的进入预示着这个产业已经开始从‘概念化走向‘大众化了。
中国的光伏企业在制造、销售方面的地位难以撼动,跟尚德、英利去拼制造,这并非他们的强项。台积电淘汰的生产线进行改造后,用于太阳能电池生产绰绰有余。
尽管各大巨头都还未公布具体的进军路线图,但从其传统优势看来,其主攻方向多为高效率电池和第三代、第四代太阳能电池的技术研发,以抢占技术制高点,发生与中国本土光伏企业短兵相接的可能性并不大。Frost & Sullivan咨询公司能源与电力系统部门分析师曹寅告诉《环球企业家》,和其他新兴产业一样,太阳能行业也正在经历成熟化的过程。